線上講座紀錄:「黨」在民主社會中扮演的角色-1

民進黨的黨組織與權力結構

崔家瑋
Aug 15, 2024

這是一個線上講座的紀錄,由於篇幅過長,會分成三個部分。講座的分享者是民進黨青年部主任阮俊達。會想要寫下這份紀錄很大的原因是俊達分享的內容涉及民進黨的組織與權力結構,以及黨內政治運作的許多細節。這些資訊背後都有相關文件(黨章、決議文)加以支持。文章為速記筆記簡單編修而成,內容均經分享者同意後公開發佈。

也很感謝雨蒼舉辦雨蒼烙人講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可以聽到如此精彩的分享!

第二篇傳送門

第三篇傳送門

講座前的前言:

俊達在聊天時提到民主社會中的政黨必須花心力來了解新的科技與社會的變化,而不只是純粹討論政策。

俊達也回應聽眾關於「科技能幫助社會達到直接民主,取代代議民主嗎?」的提問,認為就算技術可行,直接民主也無法透過科技完全取代代議民主,而是能作為補充,類似審議民主作為代議民主的補充。因為每一位公民仍然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很難對所有公共政策全部都了解,並引用甘迺迪的《正直與勇敢》中提到的類似觀點,選民選出代議士,一定程度是授權對方能做出合理判斷。

正式開始:

民粹是民眾對於政黨建制化的反撲。在開場,俊達請大家思考政治的本質是什麼,並請大家分成幾個部分思考:分別是政黨的角色,這一點會需要從歷史的路徑來談政黨的組織架構與權力結構。第二點則是要討論政黨的論述,這一點要從民進黨的黨綱與重要決議文來呈現。第三點則是政黨與民主社會的思考,這一點是大家感興趣的,新的組織、技術可以帶給政黨什麼挑戰。最後則是政黨如何培育人才。

政治本質為何?是派系運作?亦或是眾人之事?俊達認為政治的本質是權力(power),以及對於權力的競爭與分配。在學習社會學之初,大家會比較政治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角度有何不同。經濟學關注市場,社會學關注社會結構,人與人之間如何連結與結構。

而政治學的本質是權力,例如台大政治系李錫錕(綽號「power錕」)老師強調的,以及《權力:基進觀點 》書中提到的。選舉就是授權代議士暫時來行使公權力的過程。權力也是資源配置的過程,不論是教育、國防或者是對於地方政府的處理都是。

在民主社會中,權力透過選舉來爭取與分配。在民主社會中,參與政治是競爭權力,政黨的價值與理念是代表政府運作公權力,但是權力也可以拿來做壞事,因此重要的提醒是權力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但目的為何要想清楚。同時選舉也僅是暫時性的授權,到期之後會被收回,因此政治工作者需要不斷反思自己權力的來源。不論是政治人物、黨主席、還是幕僚都是如此。在民主政治中,權力的競爭與分配會受到民主原則的規範。

再來就是本次分享的第一部分,黨組織與權力結構。

三個台灣的主要政黨有一個共同的結構:列寧式政黨。這是起源自蘇聯共產黨「民主集中制」的概念,是源自於無產階級集合以達到革命目標的手段,讓黨員以中央集權,聽命於上級的方式運作。該結構透過共產國際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共產黨學習了該結構,孫中山之後也學習了該結構對中國國民黨進行組織結構的改造。

列寧式政黨其特徵在於黨員的代表大會,選出委員,常務委員,以及黨主席。共產黨就是總書記- 政治局常委-政委-人大代表,國民黨與民進黨也是類似的。民進黨除了中常會-中執會(執行委員會)外,也有中評會(評議委員會),執行黨紀。這在政治學上就是剛性政黨,有明確的系統、界線、義務與規範。與其相對的就是柔性政黨,理念相近的結合。例如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都沒有相關的機制,你可以在選舉時登記成為該政黨的選民,雖然有全國委員會,但是該委員會是選舉機器,主席並非有權力領導黨,例如共和黨的全國委員會主席就是川普指派。

政治學上,內閣制的國家容易產生剛性政黨,因為會需要透過投票動員。總統制則相對會產生柔性政黨。全世界大多數的民主國家都不是剛性政黨,然而台灣很獨特,是剛性政黨作為主要政黨。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俊達認為這是路徑依賴的結果。國民黨學習共產黨,民進黨則學習國民黨的組織架構。即使民眾黨號稱柔性政黨,實際上仍有黨員、黨紀,黨組織結構還是擺脫不了列寧式政黨的幽靈。

黨員與黨職選舉是重要的運作方式。民進黨一直以來都是黨員直選黨主席,按照民進黨黨章,若成爲執政黨,則由總統來作為黨主席,除非總統任期屆滿或辭職才會產生新任黨主席。加入民進黨,繳交黨費後,就可以選舉與成為黨職候選人。中央的黨代表通常幾百票會當選,中央黨代表共有六七百位,投出30席的中執委,平均20多票的黨代表票可當選,中常委類似台灣的常務董事會,共有10席,由中執委互選出。

在行政端,每週會開中常會(進行黨務報告),每月會有中執會(公職人員候選人選舉方法與決定),全國黨代會則是每年召開(選舉黨職、修改黨章、通過決議),在紀律端則是由中評會負責。在地方黨部則有縮小版的執會與評會,由縣市黨代表選出。黨主席會任命秘書長,秘書長會任命不同的黨務主管。這也產生派系政治的結構,也是民進黨黨務運作的特徵。中常委的席次分配會反映黨內的權力結構變化。

俊達也在此時回應聽眾,由於派系運作,黨內政治工作者通常很難完全脫離派系運作。民進黨支持者通常很討厭脫黨選舉的人,例如楊秋興。但是國民黨因為過去黨員結構比較特殊,例如黃復興黨部是眷村子弟與軍人,導致黨政往往與民意脫節,加上國民黨的列寧色彩更強,所以中常委或中央委員往往會是橡皮圖章,讓想要有頭銜的生意人或政二代來擔任。民進黨的中常委與中執委則是比較能反映黨內政治的結構與派系。例如賴目前中常委掌握6席(泛賴系,包括新系、民主活水、綠色友誼、正國會與湧言會),雖然過半,但是其實比預期少。可以從最近黨內民主的過程看出來。

民進黨其實從一開始就是有派系的,成立時有統派(費希平、朱高正)也有獨派,相較於國民黨通過戰爭與威權,權力定於一尊,民進黨內派系發展其實很早。最早就是美麗島系(黃信介及美麗島受刑人、受刑人家屬為核心),以增額國大代表與立法委員為主,走議會路線,與黨外辦雜誌的新潮流(邱義仁、吳乃德之兄吳乃仁、林濁水等「十八飛鷹」),後者特徵在於紀律嚴明,強調群眾路線,與前者的路線不同。後來則有福利國連線(謝長廷、蘇嘉全等人),與阿扁、蘇貞昌的以肅貪為主的正義連線。

派系也會轉變,例如扁系轉成游系,後來運作就變得很像是自民黨的派系運作,有聚會、會動員。派系的目的在於投入黨內選舉,也與黨內民主息息相關。派系也會隨著時代不斷改變與洗牌。這也解釋國民黨為何沒有派系分明的原因,因為國民黨內的黨內民主相對不完善。例如雲林張家不需要參選中常委,可以透過影響黨主席的方式與鞏固地盤就可以保障政治實力。

有聽眾好奇民進黨的中常會、中執會與行政院的政務官等相關會議之間如何溝通協調?俊達則回應沒錯,國民黨以前與共產黨相同,是以黨領政。目前要如何擺脫列寧式政黨,仍然有賴相關的投入。

為了擺脫列寧式政黨,民進黨會發展特殊的制度,例如民進黨的中常會與中執會,會由立院黨團幹部(長期以來都是柯總召)、行政院副院長、黨秘書長,府院黨三者列席,並分別進行報告。但是一週一次的匯報不太足夠,所以還有行政立法協調會議或重大議題決策會議等等,會由黨團的幹部,以及黨務主管、府院首長帶幕僚來討論重要的議題。

而另一個問題,運動型的幕僚如何參與相關的行政機器,則會在之後處理。 Slido 上的提問會在談到人才培育的部分加以處理。關於一個匿名提問者提到的,有哪些不好的結構仍然存在。俊達認為民進黨與國民黨最大的差別在於國民黨的黨內民主尚不充分,民進黨則是在必要時是可以表決的。這意味著民進黨有在列寧式政黨的結構上試圖深化黨內民主,但仍然有很多問題,留待第三部分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