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文組生該何去何從?」講座側記

崔家瑋
Sep 5, 2024

--

近期台大法學院附近的人工智慧講座與工作坊大爆發,昨天才聽完一場法律人與人工智慧在法學研究上的應用,今天中午在路上又看到學院裡的國際會議廳是公視與NHK 合辦的活動,討論人工智慧在公廣上的應用。

昨天的講座內容很精彩,但是社群上比較多人敲碗的應該是今天這場,由台大社會系舉辦,邀請 Isabel 來分享:「AI 時代:文組生該何去何從?」。

簽到時看了一下報名表,現場來聽的最多是社會系所的學生,再來是政治系,法律背景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以下是自己依照筆記整理的講座紀錄。

比起介紹 AI 技術的細節,我覺得 Isabel 更聚焦於三點: 1. AI 在目前的產業應用究竟長什麼樣子,2. 這樣的產業應用對就業市場造成了什麼影響,以及 3. 在這樣的情形下,文組生(或者是所有會受到衝擊的人)要如何面對。以下的紀錄,也會以這三個部分加以鋪陳。

前言:人工智慧發展的元素:資料、算力、電力、權重

若以煉丹來比喻人工智慧的開發,資料就像是煉丹的藥材,依照丹方(演算法設定的權重)送入算力構成的丹爐煉製,而煉製的過程中,電力供應就如同柴火一般。因為資料是煉丹的基礎,所以資料的好壞決定了人工智慧模型與產品的好壞。提升資料的品質,是文組學生可以貢獻的其中一個地方

資料以外,電力也很重要。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A)在成立的第一年,就花了5000萬投資66片GPU 來儲備算力,但到了 2020 年這些 GPU 就需要淘汰與更新。其中有四片原先要捐給高雄大學吳俊興教授,但吳教授只接受一片,因為如果四片同時使用的話,實驗室所在的建築會直接跳電。但也正是那一片GPU,後來協助開發了繁體中文的大型語言模型TAIDE 。

1. 產業應用:不均質的導入程度

AIA 成立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要克服台灣的人工智慧在研發與產業應用的斷層。經過6年,目前培訓了超過1萬名學員。將員工與主管送來培訓的前20大企業中除了廣達與台積電等科技公司,還有許多醫院集團。然而從媒體調查的不同抽樣就可以發現,人工智慧應用的導入程度是不均質的,而且前段班與後段班的落差非常大。

矽谷的科技公司近年來的裁員,與人工智慧造成的流程與組織轉型有關,而這也是一開始最容易受到衝擊的產業特徵:1. 相關知識與資訊的滲透率高。2. 工作的數位化程度高。

2. 對於就業的衝擊

人工智慧發展至今,對於單一特定的任務已經可以駕輕就熟。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更已經開始取代許多工作。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往往是 1. 涉及不同專業間的協調與整合者 2. 需要做利益的判斷者 3. 負責簽名的人。以往簽名的人往往是為人類的成果背書,現在除了人類之外,也會開始為人工智慧的結果背書。

當然,也有一些工作是原先被認為會被取代,但後來卻沒有發生的。例如雜誌模特兒(沒有人想看生成的孔劉)或者是放射科醫生(原先以為是單一特定,但後來發現需要做大量的專業判斷),這些不會被取代的人,甚至有可能會享受到市場擴大的紅利。

人工智慧對於就業的衝擊就如同產業目前導入的情形一樣,也是不均質的。對於不同的任務、不同年齡的從業者,甚至是不同地區的就業衝擊都不同。然而一個重要的結論是:低的果實會被人工智慧摘走。初階的工作成果會被外包給人工智慧進行。

3. 如何因應?

也因此,兩件事變得十分重要,其一是培養自己對於該領域內的專業知識,其二是培養與人工智慧的協作能力。這就是 Isabel 提出的公式:領域能力 N x X AI 增能倍數 =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能力。Isabel 也以自身利用AI 算圖的經驗說明,很多時候精準的 prompt 背後,是專業領域的知識累積。

人工智慧帶來的也不只是挑戰。首先,不會寫程式的麻瓜第一次可以借助人工智慧的幫助,叫機器來協助自動化任務的執行。再來,人工智慧的出現也降低了很多語言的門檻,開拓了許多機會。

但是要把握這些機會,有幾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是學習問問題。在與人工智慧的溝通中,問對問題、問好問題的人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第二個關鍵是具有系統性與邏輯性的思維。邏輯是協作的基礎,系統則是能夠統合人機協作時的不同小任務,並將其用於達成更大目標的能力。第三個關鍵則是學習協作與自學,在協作上,除了與人工智慧協作之外,與人協作也一樣重要。自學則是要因應人工智慧的快速變遷,要能夠自己培養這些能力。

除了上述,Isabel 也提出了兩個具體的建議,其一是要做實習的話趕快去找,因為這些讓人累積經驗的初階工作可能會不復存在。其二是在求職時,最好找有意識到這些衝擊的職場環境,這樣才能一起進步。

在演講的最後,Isabel 也提到,人文科系的學生除了使用人工智慧外,也可以反過來在研發人工智慧時導入價值,但是要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決定「普世價值」,以及讓開發人員能在技術上達到就是問題。要做的事情可能包含收集資料,建立協作的工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讓技術人員可以跟不同領域的人對話,因為人對於不知道的事情是不會去考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