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中的台灣

北美館「摩登生活:台灣建築 1949–1983」觀後感

崔家瑋
May 11, 2024

這週四跟宗翰一起去看了北美館的「摩登生活:台灣建築 1949–1983」,延續之前跟著 Rentea 的大家去鐵道博物館看公共建築展的視角,持續以展覽的方式了解公共住宅的議題。

相較於公共建築展以公共住宅為骨架來討論世界各地的案例,附論台灣建築歷史對公宅發展的影響,「摩登生活」展覽則著重在建築歷史的深入探討,從制度、技術與設計三個視角切入,像是從另一個視角照入公宅議題。

東海大學校園地景繪卷

比起一般的建築展,這個展覽在形式與內容都有創新之處。在形式上,比起一般展覽以展品與說明為主的呈現方式,這個展覽有大量的影音與訪談資料,而且很多的訪談都是特地為了這個展覽製作的。不論是對於國民政府建築管理制度的考察、對於特定建築設計背後故事的描繪、或者是對於建築師生涯的回顧,都有相當豐富的訪談資料。

有時甚至會覺得訪談才是主體,展品的建築模型則是讓觀展者了解訪談內容的工具。是一項有趣的體驗。

遠處的圓山大飯店直接透過窗戶,成為展品。

另一個形式上的巧思則是發生在展覽與北美館空間的互動。其一是在展示中國復古建築的展間中,圓山飯店就矗立在大大的落地窗外,又或者是談到北美館時,也順便揭幕了北美館將在 2028 完工的園區增建計畫。這兩個展間都巧妙利用了三樓的落地窗邊間,將北美館的景物與周遭地景融合進展覽中,相當令人驚艷。

在內容上,比起一般的建築展往往聚焦於建築的設計與背後使用的技術,這個展覽在人與制度的描繪比重很高。包含國府的意識形態如何影響建築設計與建築教育,以及對於個別建築師生命故事的描繪。

例如台灣第一批女建築師王秀蓮,一生中光是在台南就累積了六百多個建案,可以說大家現在熱衷前往的台南地景很多都是由她形塑。展覽中除了展示相關的訪談,更展示了筆記手稿與畢業證書,得以一窺她的求學與執業生涯。

又或者是三信家商波浪大樓的建築師陳仁和,以匠人的實務經驗結合建築師的專業計算,再加上校方與營造廠的大力支持,才蓋出波浪大樓的傑作。波浪大樓有著獨特的設計,但卻沒有犧牲結構力學,既具有美感,又在結構上達成完美平衡,對我來說,這是超越貝聿銘與王大閎的傑作,是本次展覽的 MVP。

最後,作為高雄人,這個展覽最棒的地方在於不只是聚焦在台北,也舉了非常多台灣各地的建築案例,尤其是高雄的案例,看到真的十分親切。從台灣銀行高雄分行到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有許多建築都是自高雄出,能夠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相結合,是很開心的事情。

如果想要前往觀展的朋友,想要充分吸收每段影音與展品的內容的話,最好預留三個小時的時間。不過如果只是想要欣賞設計的話,也可以注意每天 10:30 與 14:30 的定時導覽!

--

--